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>政务公开>信息公开>法定主动公开内容>重点领域信息公开>三大攻坚战>乡村振兴>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

铜鼓: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

访问量:

关联稿件:

近年来,铜鼓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破题,主动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最大限度发挥生态优势,探索实践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,取得显著成效。

截至目前,全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,发展品种20余个,其中黄精5万余亩,年产值超2亿元;茶叶11.7万亩,年产值达3.1亿元;笋、竹加工企业67家,年加工毛竹600万根以上、鲜笋4340吨。森林景观利用、森林采集加工及林下养殖等面积达40余万亩,带动周边脱贫户200余户,人均增收3000余元。

先后成功承办“中国黄精产业发展研讨会”“江西省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”,“铜鼓黄精”“铜鼓宁红”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,获评“中国黄精之乡”“中国茶业百强县”、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、江西省森林康养基地、江西省新型工业化竹产业示范基地。

坚持“生态立县”,高位推进促改革

坚持从绿色低碳发展改革攻坚行动入手,以生态立县为引领,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大力发展大健康经济、林下经济,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、茶叶、笋(竹)产业。其中,高位发展黄精产业,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推进黄精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,将黄精产业纳入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制定出台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、有机黄精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、黄精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,并明确三年内建设富硒黄精高标准种植基地6万亩,着力打造百亿黄精产业。

锚定“品牌创建”,全力扶持促发展

政策扶持服务产业发展。一是进行奖励奖补。支持鼓励企业精深加工生产黄精产品、创建获评优质品牌,每年安排资金2000万元给予奖励,支持各乡镇因地施策制定奖补标准。二是加大服务保障。建立保底价收购机制,以铜鼓中专为依托,每年培养专门药农不少于1200名,安排惠农信贷通4000万元,实施“黄精贷”。三是争取政策支持。积极向省市争取基础设施、惠农保险等方面的支持,除上级补助外全县整合投入资金达1.3亿元。

产研融合拓宽产业空间。积极与江西省林科院、浙江农林大学、北京同仁堂等,建立技术培训、示范推广等联结机制。每年开展林下种植、果树栽培、竹林培育、油茶种植等技术培训,引导林农科学区划发展林下经济用地、使用良种良法,做到因地施策、科学布局。

打造精品提升产业能级。以精品强县、做响品牌为目标,打造黄精膳食、黄精文化、黄精文艺等全链条产业,做实“中国黄精之乡”。以黄精产业带动林药、林菜、林禽、林畜等模式发展,林下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。利用富硒地带,打造铜鼓林下富硒产品,生产出竹笋、黄精、茶叶、蜂蜜、各种菌类等50余种森林食品,其中,“铜鼓黄精”荣获2019年全国绿色农业十大领军地标品牌称号。

紧扣“乡村振兴”,全面助力促共享

长效化促进群众增收。鼓励和引导林农以林地入股、托管或租赁等方式,参与企业、合作社、家庭林场经营,持续为群众带来收益,实现家门口就业。全县参与森林药材种植的专业合作社有近90个,惠及农户1400多户。每年投入3000万元,推进林下经济种植2万余亩,参与林下经济项目的脱贫户,仅劳务收入一项,年均300余万元、户均0.5万元左右,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。

示范化培育龙头企业。大力推广“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”产业化发展模式,西雅图、益森公司、好雨公司先后在铜鼓建立黄精、菌类、森林康养旅游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,其中黄精基地有6个,每个基地高标准建设规模100亩以上。同时带动当地及周边镇村产生良好的示范和样板效应,青钱柳、猴头菇、竹荪等森林食品年加工20余吨,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。

多元化畅通销售渠道。“线上线下”结合,通过订单生产、直供直销、农企对接、农超对接等方式,搭建产品销售平台,实现全县农产品网络交易额年均2亿元。充分利用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平台,主动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交流博览会、大型展销会,已在全国各地建立30多家代销联系点,不断开拓有机农产品市场。

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返回顶部关闭本页